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关于对州扶贫办工作的评议意见
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关于对州扶贫办工作的评议意见
黔东南州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州扶贫办的工作进行了评议。会议认为,州扶贫办三年来,围绕脱贫攻坚奔小康总目标,狠抓班子建设,强化工作责任的落实,扶贫办班子团结,依法履职尽责,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了参谋和助手的作用,全州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扎实有效地推进。
会议根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评议办法》,对州扶贫办工作进行了评议表决,被评定为满意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州扶贫办工作有效开展,结合评议调查的情况,提出以下评议意见:
(一)从州级层面规范表册、规范核查、规范督查,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有更多精力抓具体实在的工作。
(二)建议州制定出台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州统筹明确产业发展定位、规划布局和目标任务,统一要求各县市制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下发,各乡镇具体组织实施,坚决克服层层将扶贫资金下达乡镇、村,由乡镇、村编报县审批的不符合实际的作法,从根本上扭转我州产业发展慢、产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状况。
(三)建议州统一安排建立“五个一批”的台帐,加强对“五个一批”精准施策的指导,既确保突出重点抓落实,又能更好的迎接第三方的工作评估,切实做到抓工作和迎检两不误。
(四)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责任,细化措施抓好扶贫“三块资金”的落实,切实助推产业大发展。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州、县财力支持有限,唯一的出路和希望在于用足用好中央、省安排的“三块扶贫资金”。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贵州省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管理办法》,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中央财政扶贫发展资金审批慢、项目实施慢、“特惠贷”发放覆盖率低、产业子基金申报难、落实率低等问题,要逐一研究,逐一找准症结,切实逐一破解。
关于中央财政扶贫发展资金:建议州制定统一规范的审批程序、验收、报账统一的规定,提高效率,避免各自为阵,各行其事;关于“特惠贷”:建议州总结推广发放好的县经验和作法,督促各县市认真管好用好,助推产业的发展;关于产业子基金:建议州督促各县市重新谋划产业项目,高质量的编制项目报告,认真研究申报主本,组织专门工作班子帮助申报主体做好申报和向上汇报的各项工作,切实提高产业子基金的争取率,力争争取更多的资金落地,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助推产业的大发展。
(五)加大依托龙头企业,实施大产业,助推大脱贫工作的力度。产业发展的主体是龙头企业,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产业的发展,抓产业就是要抓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进一步的强化措施,真正的做到“三个一批”,即:一是扶持壮大一批。就是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比如丹寨的茅台农业有限公司(蓝莓全产业链)、丹寨俊健公司、麻江海升集团、贵州明洋食品厂、天柱恒生源农业公司(油茶全产业链)、镇远有口道菜、雷山银球茶、康利矿泉水等,这些企业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一定的基地,有加工能力,有一定的市场,要做大做强,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比如扩大基地建设,没有政府的支持,土地流转企业无法落实,基地建设的水、电、路无法配套。二是新培育一批。就是立足现有的实质性企业化运作的专业合作社和大户,从资金、人才等给予支持,使之做大做强。三是引进一批。就是立足我州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带动我州产业的发展。
要实现“三个一批”,要突出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必须认真研究制定出台支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鼓励扩大基地规模、鼓励精深加工、鼓励支持品牌的打造和鼓励营销等);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州、县的平台公司或重新组建新的公司来推进州确定的主导产业的发展;三是州县要组建主导产业发展的专班,把主导产业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实行单独考核,排位问责。总之,一定要走依托大企业、实施大产业、带动大扶贫、实现大脱贫的发展新路。
(六)认真狠抓审计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