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科技之花”
——黔东南州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王佳英先进事迹材料
天眼新闻、当代先锋网、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2019年7月31日刊发《贵州:深度贫困村向“六好六强”村华丽转身》文章,介绍了黔东南州麻江县基东村坚定不移推动脱贫攻坚从“打赢”向“打好”转变的华丽转身,在华丽转身的背后,就有州十四届人大代表、麻江县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麻江县基东村脱贫攻坚小分队副队长王佳英的努力和汗水。
一、主动请缨下沉,立志科技扶贫
2018年,是麻江县脱贫攻坚决战之年,为了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战争,县委县政府抽调各部门大部分力量组建各村脱贫攻坚小分队。作为省丰收奖一等奖获得者、“十一五”麻江县先进科技工作者、“十二五”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先进个人的麻江县首届以来的县管专家,已经53岁的王佳英代表主动请缨下沉宣威镇基东村担任脱贫攻坚小分队副队长,立志要以科技扶贫为主题,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村(户)增收增智为目标,发扬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精神,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新的贡献。这时基东村还有264户1011人尚未脱贫。王佳英代表积极协助队长加强队伍管理,压紧压实责任,实现232户945人脱贫,确保了该村顺利脱贫出列。
二、科技扶贫带动村党支部活起来
基东村,是麻江县宣威镇偏远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广大群众过去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种植艰难生活,所种植的水稻和玉米,经济效益十分低下。这一切,让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不愿意回来,也让很多人开始安于“懒、散、闲”的生活。特别是秋收过后,村里的男男女女就开启了“一天三顿酒,酒后看斗牛”生活模式,田土空闲了,辛苦半年的收入也差不多吃完喝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就戴起来了,田坝中建好的54个大棚空空荡荡、杂草丛生,群众和干部对抓产业都没有信心,“村两委”班子基本处于瘫痪的状态。
王佳英代表到位后,围绕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认真贯彻执行产业革命八要素,深入调研,认真研判,帮助村拟定了“项目+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户)”基东村产业发展运作思路,提交村支两委讨论通过后,便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一是立足麻江县有酸食产业龙头企业,每年需要辣椒和西红柿10000余吨的优势,组织申报麻江县酸食产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项目将加工企业与合作社链接起来,做好产销对接;二是与贵州大学合作,寻求科技之撑,得到蔬菜专家张万萍教授的大力支持,安排200多个西红柿品种在基东村开展试验示范;三是引进18个辣椒新品种进行品种展示栽培,筛选适合基东村种植和企业加工的辣椒优良品种;四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组织村级合作社凝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申请专利3件,其中2件已获得授权,并已转化运用,使基东村的产业发展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成为麻江县唯一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运行良好的村级合作社。五是与群众共享科技成果,增强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2019年培育辣椒、红菜苔苗180万株,免费发放给农户种植,并与企业签定产品回收合同,惠及农户315户,其中贫困户171户,户均增收2800元以上。
经过半年的努力,全村种植300余亩蔬菜,年产值达100万元左右;大型温氏生猪养殖场6个、农户规模养殖场10余个,年出栏猪9000余头,年产值达1600万元以上;锌硒水稻种植1000余亩,年产100余万斤,年产值达150万元;由党员代表发展生态鸡养殖,年出栏量1万余只,产值达60万元;发展稻田养鱼、青蛙养殖等水产养殖,年产值50余万元……由于产业发展思路对头,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群众生活由 “一天三顿酒,酒后看斗牛”变成了“天天田间走,四季蔬果绿”,村党支部的组织力、执行力、战斗力不断加强,基东村也在产业扶贫中变成了“六好六强”村(支部书记好,引领能力强;班子建设好,服务本领强;工作机制好,堡垒作用强;思路定位好,产业发展强;村寨环境好,村民素质强;民生保障好,和谐氛围强)、贵州省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三、科技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推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坐在办公室里是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是农民”,一个斗篷、一个腰包、一条破洞的裤子再加上一双水桶鞋,这就是群众眼中的王佳英代表;“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引领农民赚”就是王佳英代表工作的真实写照。发展农业产业,技术是关键,王佳英看到很多群众因为技术拦路而发愁,她在难过的同时也下定决心要把技术难关攻破,帮助群众掌握技术,王佳英都把种植户带在身边手把手传授技术,村民们一边学,一边在基地里务工拿工资,从育苗、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定单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没落下,让老百姓原原本本体验到了科技的力量。“未来,这些大棚都要交给贫困户来承包的,只有掌握好技术,他们自己种植和管理才会有更好的效益,这才是稳定长效的脱贫机制。”王佳英说。
“酸汤的根在黔东南,酸系食品最主要的原料就是西红柿。”对于西红柿,王佳英有一个愿景,那就是通过不断的培育和选种,用三到五年时间,挑选出最适合在黔东南生长,品质最优的西红柿品种,让黔东南的酸系食品在原料上有选择标准。她组织引进200个西红柿品种和18个辣椒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开办田间课堂,定期不定期组织现场培训。由于示范点效果良好,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络驿不绝,大家都想一睹西红柿“王国”的芳容。通过兴办科技示范样板点,免费发放蔬菜种苗,提供技术服务,定单回收,提升群众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也让许多群众第一次分享到了科技给农业带来的红利,增强了群众安心立业的决心和信心。经过努力,400亩的基东村坝区被列为贵州省酸食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坝区朝着产业科技化、标准化发展。因为坝区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群众获得更多收益、有利于培养群众长期开展产业结构调整习惯,所以在2019年麻江县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暨秋冬种工作督导评分中居全县之首。
四、科技扶贫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沉干部变成驻村干部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为了基东村的发展,王佳英已由下沉干部转变成了驻村干部,除了参加重要会议或学习,她都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基东村的产业发展,坚持每月有22天以上驻在村里,不管天晴下雨还是周末休息时间,都要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服务群众,真正成了一名“住村”干部。
由于在2019年秋冬种中,她指导村里提早谋划,争取定单,组织培训,集中育苗并免费发放给群众种植,全村除了水田以外,基本上都种上了定单蔬菜,并且管护到位,田野里郁郁葱葱,一片丰收的景象,如今的基东村,科技助力跟党走,干群团结鱼水亲,群众对2020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减玉米、增加蔬菜等高效益农作物种植充满期待,但听说王佳英代表2020年3月就要退休,心里非常不踏实,纷纷要求她留下来,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再带他们一程。 面对群众,王佳英代表说:“科技扶贫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即使只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也将退休不退战场,继续奔赴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更多的科技种子,开展更多的科技试验示范,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写下更多的科技故事。父老乡亲们有什么需要,只要联系我,我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五、发挥代表作用助力脱贫攻坚
王佳英代表随时牢记代表身份,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为会议期间充分履行代表职责奠定了坚实基础,王佳英代表在州十四届人大的一、二、三次会议期间,共提出代表建议6件,分别建议州人民政府,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把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三农”人才、实施好“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工作”、加强县乡“三农”工作队伍管理、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建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三农”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作为重要内容,出台加强全州“三农”工作队伍的实施意见,为我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政策保障。建议在全州大力宣传和推广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种植塑料大棚工程技术规范》(编号为GB/T 51057-2015);建议涉农部门在组织塑料大棚的项目编制、招标、采购、建设、验收、考核时,严格执行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种植塑料大棚工程技术规范》(编号为GB/T 51057-2015)标准。建议把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种植塑料大棚工程技术规范》(编号为GB/T 51057-2015)及管理维护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培训提升我州设施农业的标准化水平,助力产业振兴。通过认真审议报告和提出代表建议,发挥了代表助力脱贫攻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