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无标题文档
当前位置: 首页> 代表工作 > 代表活动

丹寨县省人大代表张义苹:用工匠之心传承技艺 以责任之心雕刻富裕花

发布时间: 2023-12-13 15:19:16   作者:丹寨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993年,张义苹出生在蜡染之乡——丹寨县扬武镇基加村,这里的苗家女子个个能做蜡染。在古朴浓郁的家族传统手工蜡染文化熏陶下,9岁就随母亲学艺2011年,因家庭贫困,为减轻父母负担,她毅然踏上外出务工之路,成为一名在异乡打工的蜡染人。2014年,她开始返乡创业,从跟着妈妈们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成立蜡染合作社,再到创办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带动46位妇女稳定就业,辐射带动全县200多名妇女创业就业2015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贵州省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贵州工匠”“贵州优秀创业女性”“黔东南州劳动模范”“黔东南名工匠”等荣誉。她是一名丹寨县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是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更是一位有责任有担当有梦想的90后省十四届人大代表。

用初心坚守传承,当好蜡染守艺人以前,村里面因为交通不便、思想落后,大家制作的蜡染产品都是自用,精湛的非遗技艺被锁在深山里。在沿海服装企业打工的经历更加坚信,蜡染就是改变家乡命运的金钥匙,作为一名蜡染技艺传承人,始终信心满满、干劲十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当好蜡染守艺人,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将蜡染技艺传承下去、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体验丹寨的蜡染,让蜡染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由担任法人的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荣获省级非遗就业工坊”“州级文创基地”“非遗传习所等荣誉称号。

用巧手绘出幸福,当好致富带头人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为了带动更多村里人一起致富,真正实现指尖技艺指尖经济转变,在创业过程中,只要有积蓄,就不断扩大规模,公司也从卡拉村居民房搬迁到了卡拉广场旅游集散点的木楼,规模从两百多平米扩大到一千多平米,带动更多人就业。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公司车间和村里的合作社为生产线,通过商铺对外展示、推广、体验和销售,形成了产、供、销的一体化运营格局。为了把蜡染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将公司的订单分发给乡亲们,帮助大家增加收入,当好致富带头人。同时组建了自己的直播带货团队,加大力度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在自己的体验馆里直播带货,通过直播平台,让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走出去、火起来。自直播以来,累计观看量达8万余次,直播期间,共促成100余个订单。 

用真心凝聚力量,当好巾帼领路人为不断提升妇女的就业能力,公司联合县妇联、县非遗中心等部门,定期举办蜡染技艺技能培训班,对蜡染的传承与创新,蜡染图案设计、画蜡、点蜡及其相关技术要领进行培训。刚开始时妇女们都不愿意培训,就一个一个去请,就这样们的培训越来越多,妇女们的创业就业积极性越来越高。同时在每年的三八节,都会在村里召集大家参加蜡染手工技艺比赛,让妇女们更加热爱和传承非遗手工技艺,让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升。近年来,们共开展各类培训及外出教学100次,参训学员达2600人次,培养了20名县级蜡染技艺传承人。由担任法人的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用创新铸造品牌,当好非遗守业人老一辈的蜡染,图案多和繁,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不容易获得当下追求时尚的青年人喜欢,便努力探索,尝试将更多颜色交织在一起,将时尚元素与传统元素相融合,创新设计了国风非遗系列特色服装,增设生产线和设备,同时入驻卡拉银匠村开设苗族蜡染旅游体验点,接待能力和销售业绩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备建立国风非遗研发中心,更加努力保护、利用好丹寨文化,创新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代表性作品。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黔东南赛区荣获能工巧匠一等奖、设计大赛三等奖、包装设计大赛优秀奖,苗族蜡染旅游体验点接待游客累计30多万人次。

用职责建言献策,当好群众“代言人”在深耕蜡染技艺多年后,她凭借着过人的胆量,精湛的技艺,以及服装人对时尚潮流的超前意识,成功让蜡染服装出圈,也收获了蜡染“守艺人”、致富“带头人”、巾帼“领路人”、非遗“守业人”等头衔。由于贡献突出,20231月,她当选为省十四届人大代表,面对新身份和神圣的职责,顿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为此,她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人大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所在行业实际,在今年的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传承发展支持力度的建议》,会议期间,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对她进行了专访。她说:“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我将永远牢记‘人民代表为人民’的代表意识,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化,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尽管工作繁忙,每个月她都会按照“531”工作机制,深入所在选区走访选民、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及时解民忧纾民困。“今年,县人大常委会为我们提供了3万元的人大代表履职基金,我将利用好这笔资金,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不遗余力促进民族文化元素转化为经济存量,带动更多妇女同胞就近就业、共同富裕。”



内容纠错
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