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无标题文档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人大要闻

“小”村藏“大”梦丨州人大机关驻村工作队助力2025年凯里“平良贡米”品鉴活动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 2025-11-08 09:09:56   作者:彭瑶   来源: 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浏览次数:  

立冬时节的苗侗风情园暖意融融,11月7日,由凯里市大风洞镇都蓬村主办的“长寿之乡—— 凯里平良贡米品鉴活动”圆满落下帷幕。这场看似聚焦“一碗好饭”的乡村活动,实则串联起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的宏大命题,以“小村办大事”的格局,抒写了这粒传承数百年的“贡米”从深山走向大众的突围之路。

品鉴见真章:15个品种的“优中选优”

品鉴会的核心环节直指本质——15碗编号白米饭的盲盒评比。华夏香丝、泰两优6177等15个试种水稻品种,经农业专家、文化名人、媒体记者及村民代表的“火眼金睛”逐一检验:观品相是否晶莹剔透、嗅香气是否醇厚自然、尝口感是否软糯Q弹、品余味是否回甘持久,各项指标逐项打分记录。最终野香优333、华湘明珠、野香优美禾获得专家及大众评审的青睐与好评,摘夺前三甲。

“香气醇厚”“口感Q弹”“回甘持久”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大众口碑与专业意见共同勾勒出最优品种的轮廓。作为“凯里平良贡米”核心产区,都蓬村此次筛选结果将直接决定贡米未来的主推方向,为品种优化提供最实在的田间数据支撑。“试种是基础,选优是关键,最终要让好品种撑起好品牌。”都蓬村党支部书记吴飞的话,道出了活动的核心逻辑——以“品优种”为起点,筑牢“创品牌、兴产业”的根基。要知道,这粒米自明朝嘉靖年间便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如今更是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富含锌、硒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煮熟后油润光亮、冷饭不回生的特质早已深入人心。

小村大格局:政策、智囊与产业的三重赋能

这场乡村主导的品鉴活动,尽显“小载体、大格局”的特质。州、市、镇三级驻村工作队倾力配合村两委,紧扣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将“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干学比拼的奋进目标。州市农业部门精心指导,大风洞镇党政班子全程跟进,15个品种的田间竞赛,正是对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本地化路径的积极探索。

更值得关注的是背后完整的产业闭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保障产销协同,“田间到餐桌”的质量追溯体系守护品质底线,与州农科院、农业部门的技术联动筑牢科技支撑,而“稻鱼鸭”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更让贡米品质再升一级。再加上大风洞镇党委政府、融媒体中心、贵州村T的多方助力,一幅“从种子到品牌”的产业生态蓝图清晰呈现。如今,“凯里平良贡米”种植面积已从2017年的8000余亩扩展至1.73万亩,成为凯里市农业产业七大生态特色品牌之一。

文化铸内核:让米饭承载乡土情怀

此次品鉴活动的亮点,更在于文化与产业的深度交融。都蓬村乡村振兴文化顾问团悉数到场,为产业注入政策支持与文化赋能。贵州省著名词作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玉镯儿,贵州村T创始人杨春林(古阿新),国家二级歌唱家丹甘一,孙应鳌文化研究专家孙仕堂,州苗学会副会长龙艳等文化顾问,亲临现场与直播间观众互动,分享“平良贡米”与明清大儒孙应鳌的历史渊源,讲述苗乡农耕故事。

当苗族芦笙奏响《丰收的喜悦》,当原创歌曲《我们的家乡》诉说“三姐妹嫁平良汉”的乡土情缘,当《酒歌唱起来》《我在凯里遇见你》等精品之作深情歌颂家乡时,品鉴活动早已超越单纯的农产品测评,升华为一场文化盛宴。玉镯儿老师留下的“把最好的米,带给最想念的人”,更让“平良贡米”不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而是承载苗乡风土、农耕记忆与文化自信的情感载体,为品牌构筑起独特的文化符号。

一粒米,启新程

夜幕降临,品鉴活动在欢声笑语中落幕,但都蓬村的“大米梦”才刚刚启航。本次活动中,古阿新老师带领的贵州村T团队线上直播互动人次达11万,斩获订单5000单,延续了其“非遗+农特”联动、助力“黔货出山”的亮眼成效。

后续,州人大机关驻村工作队将在助力大风洞镇都蓬村推广最优品种、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打造“幸福稻家”系列农耕文化与品牌推广中,借助贵州村T这一走向世界的文化IP,持续讲好“平良贡米”故事。因为这粒米的背后,不仅是农业科技的探索、品牌建设的初心,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和万千农户的增收希望。这粒穿越百年的贡米,正以全新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

内容纠错
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