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在州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黔东南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 袁迎凯
州人大常委会:
受州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州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州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州工业园区总体情况
“十二五”我州实施“工业强州”战略以来,在州委坚强领导和州人大、州政协关心关怀下,我州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总体呈现总量提升、结构趋优、集聚发展、效益初显的态势,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州工业经济建设发展的主战场。
截止2019年底,全州工业园区共14个,其中省级工业园区9个,分别是: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炉碧)、岑巩工业园区(贵州岑巩经济开发区)、镇远黔东工业园区(贵州黔东经济开发区)、锦屏工业园区(贵州锦屏经济开发区)、黎平工业园区(贵州黎平经济开发区)、丹寨金钟工业园区(贵州金钟经济开发区)、从江洛贯工业园区(贵州洛贯经济开发区)、台江工业园区(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三穗工业园区(贵州三穗经济开发区);州级工业园区5个,分别是:天柱工业园区、榕江工业园区、黄平工业园区、施秉工业园区、剑河工业园区。雷山、麻江无工业园区。
(一)规划布局情况。全州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467.94平方公里,实际开发使用面积77.17平方公里。按照凯里经济圈、黔东片区、南部片区“一圈两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各园区围绕1-2个主导产业形成符合工业发展实际、布局比较合理、体现集聚效应的产业链条。其中: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炉碧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型建材、特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台江工业园区形成以动力电源上下游配套及再生铅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岑巩工业园区重点打造打火机研发制造、新型建材、冶金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黔东工业园区初步形成酿酒食品、电冶、建材三大主导产业体系;三穗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以针织服装、轻工制造、食品加工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锦屏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体育用品、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黎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茶产业、水产业为主导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从江洛贯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为建材、轻工纺织服饰、食品加工、大健康医药等四大产业;丹寨金钟工业园区主要发展以装备制造、特色食品为主导产业;榕江工业园区形成以林产品深加工、大健康为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安防科技为辅助产业的产业体系;天柱工业园区钡化工、轻工等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剑河工业园区打造形成以木材精深加工、特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施秉工业园区主导产业有医药保健品加工、农特产品食品加工、特色轻工等;黄平工业园区功能布局划分为磨料磨具创业园、建材产业园、民族工艺产业园。
(二)园区建设发展情况。2019年底,全州14个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共计914户,其中规上企业212户,占全州规上企业总数的87.24%;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23.71亿元,占全州规上工业比重85.06%;完成税收20.44亿元;从业人员6.41万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目前,全州政府累计投资202.84亿元,建成道路356.93千米,供水管网428.61千米,排水管网523.9千米,污水处理设施18个(日处理能力7.025万吨),渣场6个,政府投资累计建成标准厂房165.43万㎡,全州14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以上,其中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炉碧)、台江工业园区实现“九通一平”。园区生产、生活性配套服务设施持续推进完善,建成职工住房29.79万㎡,可容纳人数14.52万人,医疗卫生机构20个(床位1544个),学校141所(幼儿园81所、小学35所、中学19所、中高职院校6所),实训基地16个,通公共交通43条,金融服务点37个。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以园区“形式主义”整改为契机,推进园区规范发展。根据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意见和全省工业园区形式主义整改工作会议及《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黔府发〔2018〕30号)关于科学规划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按照“三个一批”工作要求,出台《全州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形式主义问题整改工作推进方案》,积极推动全州工业园区整合调整。确立凯里经济开发区、台江工业园区、镇远黔东工业园区、岑巩工业园区、丹寨金钟工业园区、三穗工业园区、天柱工业园区、榕江工业园区等8个工业园区为高质量发展园区;凯里经济开发区和炉碧经济开发区、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和洛贯经济开发区列为优化调整园区;锦屏工业园区、黎平工业园区、黄平工业园区、施秉工业园区、剑河工业园区为科学转型园区。
2012年以来,丹寨金钟工业园区被列为省“511”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培育园区、装备制造产业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十大样板示范产业园之一;镇远黔东工业园区被评为省级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省级绿色试点园区、白酒产业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凯里经济开发区被评为省第一批(10个)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医药及食品产业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炉碧·煤电铝产业被评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岑巩工业园区被列为省“511”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培育园区。
(二)深入实施“六个专项行动”,推进园区资产高效利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党发〔2018〕22号),以“六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完善清理退出机制,盘活闲置土地、空置标准厂房,合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2018年10月至今,全州工业园区共清理闲置土地2700.68亩,清退僵尸企业92户,目前标准厂房入驻率91.56%。
(三)强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产业园区环保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改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全州 10个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的园区对所依托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评估论证并已通过省级评估。目前,各园区正按照“一园一策”整改工作方案,认真推动落实,确保年底完成整改实现销号。
(四)建立园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园区综合发展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出台《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黔东南府办发〔2020〕3号),健全全州园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完善考评、分类指导、综合施策,集中资金支持,强化政策扶持,实现重点园区示范引领、优进劣退、动态管理,充分调动各县市和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中后期,部分县市对工业经济发展重视力度有所削弱,工业园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园区改革不彻底,管理体制不顺畅,园区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一)园区总量小、增速慢,发展不平衡。2019年,全州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23.7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56%。全州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212户,占全省总量的5.18%。产值排名全州前列的凯里(含炉碧)、台江、岑巩、黔东4个工业园区占全州工业园区产值总量的73%,其他10个工业园区规模产值总量过小,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黄平、施秉、剑河3个工业园区在全省2018年度成长园区综合考评中挂末,且年产值均低于5亿元,被退出省级调度。
(二)园区投入不足,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全州2019年财政投入工业发展和园区的建设资金5.04亿元,不到2012年工业强州高峰期的7%。园区金融、物流、供水、供电、供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园区生产性、生活性需求有差距,影响了园区健康发展。
(三)主导产业不明晰,产业链条不完整。部分园区产业布局零散、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主导产业作用尚未显现。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的现实情况还未得到根本转变,园区企业以资源消耗型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不高,企业间关联度低,产业聚集效应弱。
(四)园区改革不彻底、体制机制不顺、活力不足。2016年,我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但成效不佳。各县市在授权园区独立行政审批,园区公司资产注入,财税和债务分层化解,园区人员编制调配等方面还存在肠梗阻现象,园区与县级部门沟通不畅,服务脱节,还没有形成合力。“管委会+公司”模式推进不理想,干部身份、职级晋升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激励机制有名无实,边缘化思想逐渐出现,园区干部精气神明显不足。
四、下步工作打算
坚持“工业强州”战略不动摇,进一步激发全州工业园区发展活力,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培育壮大一批重点园区、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全面提升,重点突破”促进工业园区建设大发展、大提升、大突破,实现工业园区转型跨越发展,持续深入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有效发挥工业园区平台载体作用。
(一)坚持规划引领,推进产业集聚。以习近平总书记开门问策“十四五”提出的六大要求为指引,在总结好“十三五”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园区的发展定位,有针对性的加大招商引资,推动优势资源、要素、企业、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差异化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恶性竞争。
(二)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专业园区。推动岑巩、三穗等园区着力建设出口规模较大、外向度较高的开放型工业园区;从江、榕江、黎平、锦屏等园区结合农业十二大产业,打造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园区;依托优质石英砂矿产资源优势,构建凯里玻璃产业园;用好重晶石资源优势,构建天柱钡化工产业园;用好1.8亿只铅酸蓄电池和40万吨铅回收特色产业优势,构建台江动力电源及再生铅产业园。力争到2022年,将黔东南高新区、台江园区打造成100亿级园区,岑巩、镇远黔东、天柱等园区打造成50亿级园区。
(三)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分步到位、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园区城镇道路、供排水管网、供电网、通讯网、供气站、污水处理和垃圾及工业固废处理工程等公用设施,促进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衔接,推进“产城合一,联动发展”;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环保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园区绿色发展。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围绕绿色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严把园区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高环境承载、高环境风险项目入园;着力提升入园企业投资强度,提高产出强度;加强示范创建,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基础,积极培育创建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化改造、节能等绿色发展示范园区。
(五)强化考核评价,促进园区提升综合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六个专项行动”,按照州委、州政府总体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州”战略,推进全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按照《黔东南州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办法(试行)》,“以亩产论英雄”对全州14个工业园区进行单列考核,强化考评结果应用,激发园区活力,促进园区综合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