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情况报告
(2020年10月29日在州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
州人大常委会:
近年来,在州委、州人大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州卫生健康系统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创新推动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全州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全州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全州有医疗卫生机构3913所,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43所,民营医疗机构451所,村级卫生室3119所。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有三级甲等医院3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6所(实现全覆盖),县中医医院10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7所,其他医疗机构97个。全州实际开放床位27628张,平均每千户籍人口拥有床位5.7张,较2015年增长28.38%。一是业务用房面积进一步增加。第一,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得到改善。在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下,今年州疾控中心获得抗疫特别国债5187万元,建设9200平方米业务用房,项目建成后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全州有15个县(市)和州疾控中心在“十三五”期间均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建设,其中:黎平、丹寨、麻江、岑巩4县疾控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黄平、锦屏、三穗、榕江、从江、雷山、台江、天柱、镇远、施秉、剑河11县疾控中心正在建设,凯里市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已申报,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建设完成后,业务用房面积均达到国家基本要求。第二,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得到改善。全州16个县(市)及州妇幼保健院在“十三五”期间均获得中央资金补助,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有:凯里、黎平、黄平、三穗、剑河、雷山、麻江、岑巩8县(市)妇幼保健院,正在建设的有:州妇幼保健院和从江、榕江、丹寨、台江、锦屏、镇远、天柱7县妇幼保健院;启动建设的有施秉县妇幼保健院。第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夯实。全州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面积基本达到国家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并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全覆盖。第四,秋冬季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全州秋冬季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总需求资金4.36亿元,其中:发热门诊17687.69万元,核酸实验室建设8291.3万元,核酸机动能力检测295万元,核酸物资储备2409.34万元,冷库建设145万元,冷链设备提升1806.14万元,现场流调能力处置412.38万元,基层哨点工程3898.7万元,方舱医院建设750万元,乡镇转运能力3423.88万元,医疗物资储备4460.42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拨付率100%。截至目前,所有项目均顺利推进,预计10月31日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医疗机构救治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医疗救治体系得到完善。完善了17家定点救治医院“1+1+15”救治体系,州级确定1家州级定点医院,1家州级定点救治后备医院,共计准备床位900张,各县(市)定点救治医院按紧急情况需要制定了整体腾空方案。紧急需要时,可将州委党校改造为方舱医院,新增床位1000张以上。加强患者转运能力建设,全州负压救护车增加到15辆,负压担架12张,累计有急救车辆295辆。二是救治能力得到加强。组建了133人的医疗救治专家组,在2家州级定点救治医院整建制建立了380人的救治团队,组建了95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三是出院患者得到规范管理。定点救治医院预留部分区域和床位,用于出院患者14天集中医学隔离观察,指定了县级定点医院负责解除隔离标准回家的患者为期1年的健康随访及定期体检,并将患者纳入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定期随访和每月一次核酸检测。
(三)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截至目前,全州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为2.44人、3.28人,比2015年分别增长26.95%、42.86%,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2.63人,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夯实。一是疾控系统人员得到充实。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20年,州疾控中心在原有90名编制的基础上,增加编制15名;增加州疾控中心副主任领导职数1名。截至目前,全州17所疾控机构共核定编制数701人(州级105个,县级596个)。截止2020年9月,全州疾控机构在职人数629人,专业技术人员572人,行政工勤人员57人。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71人,中级职称176人,初级职称284人;全州共有实验室检测人员92人,流行病调查人员63人。全州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7.38人,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24人)18.2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41人)15.13%。二是妇幼、卫监等机构人员得到加强。截至目前,全州妇幼保健机构共有编制978人,实有妇幼卫生技术人员1678人(其中:在编人员871人,聘用807人),产科医生108人,儿科医生72人。全州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有编制数404人,实有320人,其中:参公人员184人,事业编人员136人(含工勤人员24人)。
(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2020年1-8月,全州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的新冠肺炎10例,传染病总发病率250.94/10万,较去年同期(305.66/10万)下降17.90%。疫苗报告接种率达95%以上,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维持消除麻风病危害和无碘缺乏病状态。二是依法行政和综合监督工作稳步推进。2019年,全州共查办卫生违法案件1700件,收缴罚没款281.98万元,综合排名全省第二。全年共接到省、州信访事项69件,办结率99%,实现“六零”目标。2020年8月25-26日,州卫生健康执法支队受邀在全国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监督执法培训班进行授课;2020年8月,省卫生监督局对全省9个市(州)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工作进行中期督查,黔东南州在全省综合督查中排名第一,市(州)本级综合督查排名第一,岑巩县三类县综合考核排名第一(三项成绩第一)的好成绩。三是妇幼健康工作稳步推进。黎平、三穗2县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黄平县妇幼保健院创建为二级妇幼保健院。黎平县获得国家级、岑巩等7县获得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称号。1—8月全州住院分娩率99.5%,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5.99/10万、4.96‰、3.56‰,均控制在目标要求内。四是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全州累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7个,国家卫生乡镇49个,省级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创建省级卫生乡镇68个,省级卫生村寨471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6.83%,农村集中饮用水工程水质检测覆盖全州16个县(市)城区和100%的乡镇。积极开展医疗机构卫生厕所建设改造工作,截至8月底,共完成49个新建和945个改建卫生厕所任务。五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显著提升。成立了州、县(市)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指挥调度中心,208个乡镇成立了紧急医学救援点,村级明确了具体联络人员,卫生应急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二、存在困难及下步工作打算
我州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总量不足。全州现有每千户籍人口拥有床位5.7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79人、注册护士2.4人,距离《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贵州省“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规定每千人口拥有床位6张、执业(助理)医师数2.5人、注册护士3.14人,分别差0.3张、0.71人、0.74人;距离全省实际拥有每千人口床位数6.82张、执业(助理)医师数2.3人、注册护士数3.0人分别差1.12张、0.51人、0.6人;距离全国实际拥有每千人口床位数6.03张、执业(助理)医师数2.6人、注册护士数2.88人分别差0.33张、0.81人、0.48人。
二是卫生健康民生项目资金未完全到位。2016-2020年8月31日,全州应到位资金45.62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2.49亿元,省级资金10.78亿元,州级资金1.9亿元,县级资金10.4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0.9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9.93亿元,省级资金9.09亿元,州级资金1.76亿元,县级资金10.19亿元),未到位资金5.29亿元,资金到位率89.8%。除凯里、岑巩、三穗、榕江4县(市)资金全部到位外,其余12个县均未完全到位。
三是疾控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州疾控中心按常住人口0.35/万人配备,应核定编制123人,现实有编制105人,缺口18人(含新增加15个编制);县级疾控中心按常住人口1.2/万人核定编制,从江县未达标(应核定编制35人,实际编制33人);按每县最低不低于30人核定编制,有施秉、台江、雷山3县编制少于30人,分别为23人、22人、20人;施秉、镇远、锦屏、台江、雷山、麻江6县实有人数不达30人,其中台江人数最少为18人。全州疾控机构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比较少,占比仅为40%左右;全州疾控外聘人员共65人,占比10.3%,聘用人数较多的有三穗县聘10人,榕江、镇远、凯里3县(市)各聘7人,导致疾控机构负荷加重,运行比较困难。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安排部署,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深入践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个坚持”新思路,按时高质量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深入实施健康黔东南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八大工程”,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秋冬季疫情防控能力建设。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省、州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工作要求,以加强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和重点人群管控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抓实抓好抓细疫情防控政策措施落实。二是强化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秋冬季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加强发热门诊、核酸检测实验室、“哨点”工程、乡镇转运能力、冷链能力提升、冷库硬件建设、流调现场处置能力提升等秋冬季疫情防控能力提升任务的指导调度工作,确保10月31日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着力加强疾控专业队伍建设。按照贵州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坚持预防为主强化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意见》(黔医领办发〔2016〕2号)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总数州级按辖区内0.35/万人口配置,县级按辖区内1.20/万人口配置;人口规模较小的县最少不低于30人”核定编制规定,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在满足疾控中心开展日常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同时,做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工作需求。
(三)全力补齐妇幼健康服务体系短板。一是以评促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州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州级建成1所“三级妇幼保健院”。加大县级妇幼保健院阵地建设,2020年,天柱、岑巩、剑河3县通过“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榕江、从江、施秉、锦屏、丹寨、麻江、台江、雷山、镇远9县通过“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力争“十四五”期末,各县(市)均拥有1所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二是加强妇幼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妇幼保健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配齐配强妇幼健康人员,补齐妇幼保健机构人才短板。三是全面实施好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做好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筑牢妇幼健康州、县、乡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确保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0/10万、7.5‰、9.5‰及以下。
(四)持续抓好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改善州卫生健康执法支队办公用房,加大锦屏、雷山、台江、麻江、施秉5县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支持力度。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卫生监督综合监管能力。加快推进黔东南智慧卫监在线监测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对医疗卫生行业重点场所、重要环节实时进行在线监管。三是保障卫生监督执法条件。将卫生监督抽检经费、监督员培训费等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增加、配备卫生监督专用执法车辆,确保各类各项卫生监督工作正常开展。
(五)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一是持续加大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建设。明确重点科室建设清单,将传染病科、妇幼健康服务科、急诊急救、重症医学作为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必建重点学科建设,持续加大人、财、物投入,增强公立医院救治主体。二是下大力气补齐乡镇卫生院软件能力建设,解决急需人才短板问题。按照贵州省人社厅、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黔人社发〔2019〕6号)规定,加大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改革实施力度,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待遇,以远程医疗协作网为载体,加快补齐人才队伍短板,推进区域诊断同质化。三是继续实施好以“基本公共卫生经费5元+城乡居民医保3元”相结合的家庭医生签约为内容的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建立以传染病防控、慢性病随访等指标为绩效考核的评价体系,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动疫情防控端口前移,推动所有二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共同体。四是按照“乡活村稳、以乡带村、以村促乡、乡村一体、整体发展”的目标,扎实推进乡村一体化人才队伍建设改革,通过提高政府政策性补助、购买服务标准和完善准入退出政策等保障乡村医生待遇,稳定村医队伍。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全州公共卫生能力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使命还任重道远,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提升效能还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创新推动全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