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人民政府对州人大常委会 关于全州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2022年6月29日州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
州人大常委会:
受州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州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州委坚强领导、州人大大力支持和监督下,我州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目标,紧扣新型工业化“六个大突破”,在“六个抓手”上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工业产业倍增计划,奋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9.4亿元,同比增长4.1%;工业投资完成101.22亿元,同比增长7.4%;全州新增入库企业8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328户。2022年1-5月,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排位从2021年末的全省倒数第1位提升至正数第3位。全州工业投资增长59.3%,排位从2021年末的全省倒数第1位提升至正数第2位。培育新增17户企业上规入统,完成省目标任务(70户)的24.29%,扭转了近三年来一季度无新投产企业上规入统的局面。工业招商实现新突破。1-5月,全州已签约落地重点产业项目252个,合同约定投资总额199.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6个(工业项目30个),合同约定投资额126.57亿元(合同约定投资额85.97亿元)。新增产业到位资金129.2亿元(含往年续建),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43%,目标完成率排位全省第一,完成州级年度目标任务的25.8%。其中,工业到位资金75.33亿元,占比58.3%,比省下达目标任务52%超6.3个百分点,占比排位全省第六。引进优强企业82家,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110家的74.5%,目标完成率排位全省第一,完成州级年度目标任务200家的41.5%。
二、整改落实情况
(一)关于对“坚定‘工业强州’战略不动摇,加强州级统筹”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一是持续推进“工业强州”战略。按照州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州委经济工作会部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编制了《黔东南州“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业发展方向和目标。2022年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下最大的决心、用最好的资源、派最强的力量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凝聚全州共识大抓工业,立足资源禀赋抓大工业。2022年3月14日召开黔东南州“四化”暨产业大招商工作推进会,明确狠抓新型工业化,重点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园区建设、要素保障、生态环保奋力攻坚,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二是统筹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为加快园区主导产业培育,促进全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11月15日印发了《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培育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党发〔2021〕21号),各县(市)确定1个主导产业由州级重点统筹推进,1-2个特色产业由各县(市)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性发展。2022年3月7日出台了《黔东南州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企业认定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对主导产业培育。2022年1-5月,全州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6.58亿元,同比增长38.93%;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4.81%。台江经开区、三穗经开区、天柱工业园区、榕江工业园区4个园区已实现“十四五”主导产业占比目标。三是强化资金支持。2022年已安排5000万元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用于主导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定向支持黔东南高新区发展。四是创新考评机制。围绕州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大突破目标,制定《2022年度全州新型工业化考评办法(试行)》(黔东南新工办〔2022〕2号),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绝对值增速、工业企业上规入统任务完成率、工业投资增速、新引进工业企业任务完成率、园区主导产业总产值占比、工业增值税增速六个指标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及在州级会议上交流发言和表态发言的依据。
(二)关于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强化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抓牢项目“牛鼻子”,争大项目、争好项目、争项目落地。抓实存量项目。扎实做好227个在库项目的跟踪服务,充分发挥领导包保服务机制,健全重大项目州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和“五定”工作台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用地、环保、资金等问题,通过技改扩能、数字化改造等方式,着力加快黎平光伏发电、台江麒臻环保、鲁控环保、青酒技改、海生玻璃、黔玻永太二期光伏玻璃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抓牢增量项目。建立1-5年内“531项目库”,以佛山结对帮扶黔东南为契机,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在政策兑现、资金支持、服务保障、要素支撑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高质量谋划编制一批储备项目,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已编制五年内拟实施项目56个,其中,国药集团新冠肺炎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生产、黔玻永太二期光伏玻璃等一年内实施项目20个,黔东南州新型建材(玻璃和陶瓷)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康佳集团光伏玻璃生产线项目等三年内实施项目22个,黔东南高新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项目、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制造项目等五年内实施项目14个。积极争资争项。2021年争取省新型工业化基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专项债等资金支持项目66个,获资金2.1亿元。截止2022年5月底,黎平大稼和九潮光伏电站基金项目获投资金0.92亿元。目前正加大对海生玻璃、兴隆碳素石墨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麻江和兴金属等基金项目申报力度,增强社会资本投资拉动效能。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开展产业大招商。调整充实产业招商专班力量,组建木材加工及家居制造产业、医药制造产业、新型建材(玻璃和陶瓷)产业、特色食品产业四个招商专班,紧盯优质龙头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全力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活动。2022年1-4月四大产业招商引资落地项目51个,总投资38.01亿元,到位资金14.14亿元。围绕产业生态招商。编制《黔东南工业产业投资指南》《黔东南十大产业招商目标企业库》《黔东南州十大产业招商项目策划》,聚焦全州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延伸发展配套产业。积极推进康佳集团光伏玻璃生产线、剑河县装配式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等已签约项目落地建设。围绕重点区域招商。充分利用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及佛山对口帮扶共建产业园机遇,通过“大湾区企业+黔东南资源”“大湾区市场+黔东南产品”“大湾区总部+黔东南资源”“大湾区研发+黔东南制造”等模式,大力引进大湾区优质龙头企业入驻黔东南,尤其是加大对黔东南高新区健康医药产业园、炉碧玻璃陶瓷产业园、榕江木材加工产业园、台江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天柱钡化工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招商对接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关于对“着力壮大现有产业,强化企业服务”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做优企业服务。建立完善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业企业服务机制,选取州内亿元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共计51户作为州四大领导班子成员及两院领导重点服务对象,26个州直部门作为定点帮扶责任单位。各县(市)比照省级、州级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工作方案,制定县(市)级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工作机制,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截止2022年5月底,37位州领导深入51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走访服务活动。强化服务保障。建立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挂帮工作机制,州级重点挂帮56户亿元企业,县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责任分解,每一户企业明确复工复产总负责人、具体负责人和联络员,确保责任到县到人,压实县(市)主体责任。强化企业用电、用气、运输等要素保障,2022年2月春节后提前10天完成省复工复产计划安排。强化政策宣传兑现。开展涉企政策措施汇编宣传工作,汇编2021年-2022年国家、省、州出台工业领域惠企纾困政策共计29个,印制900余册,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和培育上规入统企业全覆盖宣传。兑现2021年度上规入统奖励资金910万元,并直接拨付至企业,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全州93户中小企业获得贵州省中小企业信贷通项目贷款114笔4.76亿元,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二是做强十大产业。深入实施《黔东南州产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3年)》,围绕主导产业,编制《黔东南州十大工业产业链全景图和招商图》,把十大工业产业作为做大做强全州工业经济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十大工业产业全口径工业企业1001户,完成工业总产值424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现代能源产业95亿元,基础材料、新型建材、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分别达83亿元、81亿元、70亿元。2022年1-5月,十大工业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54亿元,同比增长34%。
(四)关于对“着力完善园区建设,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一是狠抓园区平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截止2022年5月底,全州15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七通一平”。金钟、黄平、榕江、台江、天柱、从江6个园区自建有污水处理厂,其余园区依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园区生活废水。园区天然气管道建设稳步推进,黔东南高新区、炉碧经开区、台江经开区已实现长输管道供气,正加快推进岑巩、黔东、天柱3个园区实现长输管道供气,着力推进三穗、黎平、剑河、施秉、榕江、锦屏、黄平、洛贯8个园区燃气管道铺设。积极申报园区政府专项债项目。2022年推送园区基础设施专项债需求库项目20个,其中台江县经济开发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得2022年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7646万元支持。优化园区资源配置。持续深入开展园区僵尸企业治理、闲置土地和闲置厂房清理。截止2022年5月末,累计建成标准厂房面积515.65万平方米,已利用面积476.29万平方米,厂房利用率达92.36%。二是狠抓园区改革创新。按照《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培育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党发〔2021〕21号)对“完善园区相关配套”要求,选定炉碧开发区、台江开发区率先开展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炉碧开发区重点围绕规范管理运营模式、完善财税薪酬体制、搭建协调联动机制等,落实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创新试点工作。台江开发区主要按照“管理高效化、企业实体化、服务属地化、审批前置化”要求,全面推行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我州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工业总量小、存量企业不稳、增量培育后劲不足、产业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与全省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下步,州人民政府将不断巩固整改成果,抢抓《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黔党发〔2021〕34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政策机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
(一)狠抓主导产业坚定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统筹推进县(市)主导产业发展。结合我州编制的重点产业“两图两库”(产业链全景图、产业链招商图、招商策划项目库、招商目标企业库),强化州、县协作,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州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50%以上,形成园区产业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狠抓项目攻坚增强发展后劲。围绕建立新型工业化现代产业体系,画好产业链图谱。聚焦主导产业,明确招商方向,在新型建材、现代化工、特色食品、健康医药等优势资源上谋篇布局。全力以赴做好项目谋划,依托凯里玻璃加工、台江铅酸蓄电池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新兴产业谋划项目,引导重点龙头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依托资源优势、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谋划项目,集中精力把项目谋划工作做精、做深、做透。重点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外出招商,提升招商引资项目谋划的成果转化。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千企改造”、“千企引进”为抓手,鼓励重点工业企业开展技改升级,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建成、快见效,夯实“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三)抓园区建设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园区基础设施短板。力争2023年全州所有工业园区全部通管道天然气,核心区实现“九通一平”。加大僵尸企业治理、闲置土地和闲置厂房清理工作,切实提高园区土地厂房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推动园区上档升位,打造黔东南高新区百亿级园区。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推动佛山与从江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榕江工业园区“桥头堡"物流集散中心和木材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全面推动“5G+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项目建设,提升园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狠抓龙头企业增强发展活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1+3”行动计划,建立工业龙头企业培育库,每个主导产业筛选3家重点企业给予“点对点”扶持,打造一批助推主导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培育一批亿元级、十亿元级、三十亿元级、五十亿元级企业。紧扣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增加全州优质中小企业数量。
(五)狠抓服务保障增强发展支撑。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工业企业工作机制,落实规上企业包保服务机制,把企业服务抓深入抓细致。着力打通国家和地方惠企纾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有效放大政策红利,提升企业获得感。用好用足新型工业化专项基金、中小企业“信贷通”等政策,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六)狠抓生态环保坚守发展底线。全力推动工业生态化、生态工业化。盯紧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引导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推动铁合金行业整合提升,依法关闭长期整改仍不达标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积极创建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推动炉碧园区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