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人民政府整改落实《州人大常委会关于 黔东南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情况报告
州人大常委会:
根据《关于开展对〈州人民政府整改落实州人大常委会关于黔东南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及全州消防安全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黔东南人常办发〔2024〕25号)要求,州政府高度重视,主动对标对表,扎实抓好整改落实。现就黔东南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提高认识,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
一是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多举措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已基本构建“一区域两带动七支撑”发展格局,建设了一批区域性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能力。二是通过网络自媒体、职业技能大赛、职教活动周等多种形式大力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教和普教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定位,努力转变“重普教、轻职教”的传统观念。同时,强化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三是在加强学生升学就业观念引导上,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和宣传,切实提升学生、家长对职教的认知,并且取得显著成效,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四是不断加强对全州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了以分管副州长为组长,州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州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黔东南州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工作专班,及时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确保职业教育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和落实,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加快黔东南州理工职业学院的建设,2024年3月,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实施2024年度第一批专科教育高等学校备案名单的函》(教发厅函〔2024〕7号),设立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在教育部正式备案,目前,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已经具备招生办学的资质,按省招生考试院的工作要求,正在进行高中分类和中职单报高职的录取工作。
二、关于“加大投入,增强对职业教育保障力度”方面
一是州领导多次带队到省教育厅为我州职业教育争资争项,2023年获得中央、省级中职学校现代职业教育专项资金1.046亿元。2024年以来,已获中央、省级中职学校现代职业教育第一批专项资金9788万元。二是2024年继续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从省内高职院校选派7名教师到县域职校挂职副校长,通过挂职副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优质的实训资源等,帮助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三、关于“加强统筹,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发展”方面
一是继续统筹做好普职互通分步实施试点工作,印发《黔东南州2023年实施“普职融通”工作方案》,2023年在剑河、黎平、锦屏、镇远4县开展“普职融通”试点工作。2024年做好岑巩职校综合高中试点工作。二是根据省教育厅相关工作要求,指导中职(技工)学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资源,提炼专业特色,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专业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严格按照3大类15个专业,指导全州中职学校进行专业调整,提高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能力。目前,专业调整方案正在报省教育厅审核批复。三是统筹2024年中职招生工作,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普职协调发展”的要求,印发《关于下达2024年度中职(技工)招生任务并做好职业教育“黔匠班”人才培养工程和专业设置调整等工作的通知》,明确招生对象,合理确定全州中职招生任务,并将省下达我州的25280人中职招生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各学校。四是指导州内中职学校积极对接本科院校争取开展“3+4”中本贯通培养,指导好中职学校做好“3+3”、“3+4”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在2023年台江职校、凯里一职、榕江职校跟凯里学院签订“3+4”协议的基础上,2024年新增5所中职学校,6个“3+4”中本贯通培养试点,目前,正在报省教育厅批准。其中,台江职校与贵阳康养职业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天柱职校、黎平职校、黔东南职校、从江职校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达成合作意向;从江职校与毕节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四、关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基础”方面
一是深化粤黔教育协作,聚智借力,促进教师成长,推动我州职业教育发展。邀请广东省名师、名班主任对我州职教教师开展教学能力比赛、班主任能力比赛赛前培训,全州共有300余名职教教师参训,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班级管理能力。二是积极发动全州职业院校组织和参加职业技能赛事,通过竞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2024年,组织全州职业院校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有21组教师教学团队进入贵州省教师教学能力全省决赛,占全省决赛名额的36.8%,有10名班主任进入贵州省班主任能力比赛。2024年5月16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承办2024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色项目(苗绣·贵银)赛项,该赛项已连续四年由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作为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色项目,“苗绣·贵银”赛项不仅展示了黔东南州职业教育的成果和风采,还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全州职业教师技能能力,2023年我州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成绩斐然,彰显教师锋芒,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获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37个。参加省级班主任能力大赛,获一等奖3个,3名教师代表贵州省参加国赛;参加全省中职学校教师说课和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7个,二等奖1个,11位选手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设计与展示,获全国典型教学案例1个、全国优质教学案例4个。
五、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方面
一是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充分利用佛山优质企业资源,深化粤黔协作,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水平,推动州内职业院校与大湾区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获得企业2436万元(其中佛山1311万元)资金用于我州10所中职学校实训室建设。全州已有20所职业院校与118家粤港澳大湾区(其中佛山企业37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州内14所职业院校与佛山19所职业院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推动双方在学生培养、教师交流、资源共享方面开展合作。2023年全州职校实习人数9715人,有3256名学生前往广东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其中在佛山企业进行岗位实习的学生有1365名,每月平均实习工资3500元左右。二是在省级“双高校”项目建设方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双高校”总体目标基本实现,一级任务29项,其中学院层面11项,专业群层面18项,完成任务验收点840个,有效带动提升了全州职业院校的办学内涵,深化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全面推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六、下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优化顶层设计推进。
一是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中职达标工程为契机,推进全州各地因地制宜整合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进“3+4”中本贯通培养,将“双优”中职校、综合高中全部纳入“3+4”中本贯通培养。深化产教融合,优先选择我州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建立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科教融汇,推动职业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围绕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领域,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重要产品研发,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二是提升职业院校关键能力,推进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到2025年底,对仍不能达标的高等职业学校将采取调减招生计划等措施,对办学质量差、社会不认可、各项指标严重不达标的“空小散弱”中等职业学校依法进行合并或终止办学。三是推进贵州职业教育智慧云平台在全州职业院校中全覆盖,通过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持续推动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动态更新,全面提升全州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四是支持学校扩大对外开放。用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资源,积极引进先进职教标准、优秀师资团队、通用职业证书等国际优质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后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二)扩容提质持续深入,资源投入改革创新。
一是加大对职业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实训设备更新等,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打造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群。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四是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和管理效率。五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加入,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持续扩容与高质量提升。
(三)产教融合深度拓展,三方协作成果转化。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沟通与协作,建立更加紧密有效的合作机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等,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和形式,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实现产教融合的新突破,让学校的科研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搭建更多产教融合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研讨会、项目对接会等,促进资源的高效流通和共享。三是加强对产教融合成功案例的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培养具有产教融合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相关工作岗位中,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途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切实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
(四)高等教育协同共进,交流合作特色提升。
一是强化区域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和学术研讨会,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共享,推动高校之间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包括师资、科研设施等,实现优势互补。二是鼓励高校联合开展跨校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和人才质量,建立健全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四是注重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高校间的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