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谱写时代动人故事丨孙红莺先进事迹
孙红莺,女,水族词作家,笔名玉镯儿,1975年6月生,贵州丹寨人,贵州省黔东南州文化馆研究馆员。黔东南州第十四届、十五届州人大代表。2020年,在“脱贫攻坚 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中,孙红莺因工作表现突出,获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表彰。
当选为黔东南州人大代表以来,孙红莺扎根黔东南苗乡侗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农村精神风貌写进歌里,写清明写谷雨,写大暑写中秋;她多次到榕江、台江、剑河、岑巩等实地采风、调研,先后为台江村BA、榕江村超、剑河村歌等活动创作歌曲;她为山里孩子创作歌曲,用普通话和苗、侗、布依等多种民族语言演唱,增强山区孩子的文化自信与自豪;她以原创歌曲记录时代发展,将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融入歌曲创作中,传承文化经典,赓续中华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传承中创新,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互鉴
为传承民族文化,孙红莺向当地的民歌及歌师学习,由于民歌偏口语俚语且有许多方言限制,不利于传唱,她将在采风途中获得的素材和灵感,结合当下流行音乐的特点,进行全新创作。如从苗歌“蒙达哟”中找到灵感,填词创作,由音乐人张超重新谱曲,加入侗族大歌元素,创作了流行歌曲《谷雨天》。这首歌既有苗族、侗族的元素,又是用普通话和侗语来演唱,表达了人们欢庆谷雨来临和期盼丰收的心情。歌曲录制完成后,《谷雨天》由贵州20多村寨适时联合拍摄,真实再现了谷雨当天劳作的场景,一经发布,引发强烈反响,在央视“民歌盛典”和“新春非遗之夜”演出之后深受好评。
在文艺创作中,孙红莺将传统的民间音乐、非遗技艺、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都融入歌词创作;以水族马尾绣、苗族蜡染、侗族琵琶歌、布依族浪哨等非遗项目为元素创作流行歌曲;让年轻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与互鉴。
在深山里坚守,创作少儿音乐为乡村赋能
孙红莺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深入黔东南的山区村寨,以音乐记录少年儿童的成长轨迹。她创作了100多首公益少儿歌曲,唱出新时代少年的心声:《少年有志》参加2023年全国少工委“六一”云队课直播,当天收看直播人数1235万人次;《因为有光》成为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主题曲;《我看见》参加2024年央视“六一”晚会演出。
2023年4月,孙红莺及创作团队到贵州从江谷坪小学采风,与孩子们多次谈心交流,辅导“勇敢女孩”合唱团将音乐梦想写成歌曲《大山的小孩》,并陪伴她们到“村BA”现场演唱。2024年5月,孙红莺参与策划了“大山的小孩”首届“村超童歌会”,由12个来自贵州大山的童声合唱团,在“村超”现场演唱15首原创歌曲,以原创歌曲为载体,让山里的孩子通过音乐看世界,也让世界听见他们的歌声。“村超童歌会”由“抖音和ta的朋友们”“字节跳动公益”“榕江发布”等多个新媒体平台直播,当天在线收看直播人数500万+。同年,《大山的小孩》入选“童声里的中国”全国少年儿童合唱优秀曲目。
帮助山里的孩子成立合唱团,为他们创作合唱作品,是孙红莺自觉担负的人大代表的使命,她不计回报,不怕辛苦,陪着大山的小孩在山里歌唱,从“村超”“村BA”的球场一直唱到央视的舞台,也唱人们的心里。
在守正中创新,唱响民族团结与文化繁荣
文艺作品永远都为人民群众服务,孙红莺创作文艺作品既有登上央视春节、元宵、中秋等重要晚会和国家大型活动的优秀主旋律歌曲;也有为贵州“村超”“村BA”“村歌”“村晚”创作的主题活动歌曲;还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如《来跳舞》《梦想家》等被改编为广场舞、手势舞、绳操,广为传唱。
2024年,结合云贵川的“爬坡节”、“跳花坡”等少数民族节日与传统节日“上巳节”的踏青习俗,孙红莺创作了歌曲《上春山》。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后,《上春山》登上各大排行榜,火爆出圈,引发青少年对古典诗词学习的热潮;广大音乐爱好者自发以合唱、民乐、广场舞、课桌舞等多种形式对《上春山》进行演绎;全国数十家省、市级文旅部门拍摄不同版本《上春山》进行春季旅游推荐;多个地方剧团将《上春山》改编成越剧、黄梅戏、秦腔、淮剧等多种戏曲版本,弘扬了传统戏曲,促进了各个戏曲的交流与互鉴。“央视新闻”“国家人文历史”等新媒体对此作相关报道。《上春山》相关话题量40多亿次,写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精神。
2024年,歌曲《永远是一家》参加央视元宵晚会演出,由汉族、朝鲜族、藏族、壮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歌手联袂演唱,表达了中华民族儿女互助互爱,像石榴籽紧密团结的爱国情怀。
孙红莺创作的文艺作品,唱出时代发展人民心声,唱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唱响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篇章。她在创作中坚持守正创新,从民族音乐寻找素材,从古典诗词汲取营养,以原创歌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谱写文化新篇,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坚守,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