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无标题文档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县市人大

王兴武:倾情履职谋发展创业开辟致富路

发布时间: 2024-12-18 15:34:2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丹寨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浏览次数:  

王兴武(右一)州人大代表,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社员

王兴武,黔东南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开始跟随父亲从事造纸,2008年,他成为了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社员。将其多年来研究的有色纸技术义务传授给当地的14户造纸户,让32名爱好者学到手工彩色纸制作技术。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了石桥村40多户农户从事生产“云龙纸”,造纸户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带动当地就业人数180余人,间接带动产业链就业人数300余人。2021年,王兴武当选州十五届人大代表、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近年来,王兴武先后荣获“丹寨县农村优秀致富带头人”“黔东南州名师名匠”“古法造纸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人” “ 黔东南州劳动模范”荣誉等称号。

聚精凝神,实干争先勇担当

1982年,高中毕业的王兴武没有冒然跟随年轻人外出打工,只身打着背包回到家中,凝视父辈留下来的古法造纸作坊,他在纸槽边想了整整一个晚上:为什么老祖宗留下的这个东西,村里的人都不愿再发挥它的作用,而选择了外出务工?难道就让祖辈传承下来的古法造纸技艺从此丢失吗?第二天,王兴武早早地起了床,让父辈手把手地教他古法造纸的每一个环节。他从此下定决心,要担负起古法造纸的传承任务,不让这一技术在他这代人丢失,并开始盘算着如何做大古法造纸这一文章,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保护、传承和开发这一产业。

虽说王兴武是土生土长的石桥人,但毕竟是个刚从学校毕业的高中生,古法造纸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尽管从小耳濡目染,但真正动起手来不是那么容易,给一个刚迈出学校之门创业的他带来莫大的考验。在造纸槽边他起早贪黑,一年四季忙碌,他的手磨出了老茧,夏天肩上晒得褪皮,冬天手被冻得红肿开裂,爱人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多次劝说他放弃古法造纸传承技艺。他却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就必须走下去,这点困难还难不倒我呢!看着村里的同龄人一个个出去打工,造纸的人越来越少,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一个誓言在他心中默默立下:哪怕石桥造纸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在做,我一定把它坚持下去。

不忘初心,刻苦钻研谋发展

历经风雨创业,情系乡邻,一心想带领群众致富的王兴武,为了能让群众们造出来的纸有一个好的市场,他多次自费外出考察与学习,积极寻找销售市场。2005年至2010年,他先后到云南省考察茶叶包装纸,到浙江富阳考察手工造纸,到北京宝翠斋与客商签订订单合同,带着自己制作的手工造纸到广州深圳参加文博会展览,到香港参加中小企业博览会并分别与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签订了订单合同。今年春天,他又随团分别到了上海和台湾进行考察。一路考察一路思考一路收获,在他心中谋生了成立古法造纸研究协会的想法。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2004年10月,丹寨石桥古法造纸研究协会正式成立,王兴武当选为协会副会长,为协会造纸技术总负责人。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大代表,王兴武意识到,必须把整个石桥古纸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并以此带动当地群众发家致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2008年,他成为了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社员。造纸协会一成立,他立即在石桥街上将其多年来研究的有色纸技术义务传授给当地造纸户,让更多造纸爱好者学到手工彩色纸制作技术。在王兴武的带动下,石桥古法造纸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有固定造纸户50户,古法造纸传承人76人,有造纸槽60个,年产值1000万元。石桥古法造纸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近年来到石桥观光的游客逐年增多。2021年至2022年到石桥村观光考察古法造纸的国内外游客达18万余人,旅游总收入达808.7万元。2023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授予了王兴武的公司为“人大代表创业示范基地”。

心无旁骛,带头致富代表情

作为人大代表,他不忘初心,倾情履职。王兴武对村民们说:“人生经历就是财富,想到就要创造条件做到,致富不能忘记家乡人”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不断取得成功的创业哲理。在他的带动下,当地村民鼓足了发展信心,大家都积极参与党群共富活动,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石桥古法造纸产业的发展壮大,原来无人问津的穿洞,被他利用搭建成了造纸作坊,村里家头没有作坊和资金的群众都被安排到这里造纸,人均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同时,王兴武还主动为部分暂时缺乏流动资金的村民提供原材料,等到村民把纸产品卖出后再归还王兴武的材料钱。

王兴武时刻牢记人大代表的使命,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创造发展新未来。如今,广大村民经济宽裕了,生活提高了。谈起村里的喜人变化,王兴武以他多次外出考察的感受鼓励当地村民:“要想致富,除了搞好农业生产,还要靠发展一户一技能。只要每家每户都有人掌握了技能,就能让更多的人更好地发展技能,让更多的人挣到更多的钱,让人的素质越来越高。”广大村民群众从他充满自信的脸上和朴实的话语上,似乎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内容纠错
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