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无标题文档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县市人大

潘凤兰:传承民族文化 促进文化旅游+乡村振兴齐发展

发布时间: 2024-12-26 15:11:1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从江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浏览次数:  

潘凤兰(左一)州人大代表,从江县小黄村妇联主席、小黄景区讲解员

潘凤兰,女,1991年1月生,贵州从江人,现任从江县小黄村妇联主席、小黄景区讲解员,黔东南州第十四届、十五届州人大代表。作为一名“90后”人大代表,她积极为家乡建言,会议期间提出多条有效建议和意见,参与了小黄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村寨环境治理、关爱留守儿童等事业建设,并身体力行,通过“组建乡村表演队”“直播带货”等形式,在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履职尽责,积极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建言

潘凤兰从小热爱侗族文化,热爱歌唱侗族大歌。自从省委提出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要求后,她更加坚定心中传承和发展侗族文化的信念。为推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她深入村村寨寨走访收集选民意见建议,并在黔东南州第十五届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议,并得到了答复。2022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中共黔东南州委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黔东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州、县(市)分别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全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工作,为民族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自从当选人大代表后,潘凤兰始终履职尽责,深入农户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所盼,积极建真言、献良策。“人大代表就是要为群众“代言”,当好群众的服务员,当好群众的建言者,当好群众的传言人,将群众急难愁盼心声反映出来。”潘凤兰表示,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2021年以来,她积极为民发声提出很多有温度、接地气的意见和建议,为小黄村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小黄村先后被国家和贵州省文化部门授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侗族大歌之乡”等荣誉称号。

传承与热爱相结合,组建乡村表演队

“弘扬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不能只是说说,还要身体力行。”潘凤兰说。

为将民族歌舞表演和乡村旅游充分融合,带动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助推乡村振兴。2022年底,潘凤兰把村里留守在家、能歌善舞的年轻妇女集合起来,组建了“小黄村表演队”,通过集中排练、邀请侗歌“名师”培训,再加上小黄村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条件,表演队很快就得到了在当地表演的机会,仅一个暑假就接待到外来游客上千人次,表演次数达到2-3场次/天。近两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小黄村表演队伍也慢慢壮大了起来,表演队伍由原来的10余人增加到如今的30余人,随着更多留守妇女的加入,表演场次逐步增多,在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的同时,乡村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此外,表演队在平时带动村民一起练习、传唱侗歌、侗戏等少数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得到传承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推广。

靠山吃山,让“黔”货出山促民增收

潘凤兰作为一名“90”后青年,她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干劲和决心。作为大山的孩子,她深知“靠山吃山”的道理,但如何让群众手里的“山货”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这成了一个难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直播带货”悄然兴起。加上县委、县政府关于“直播带货”的相关政策支持,潘凤兰决定搭着这趟发展的东风,为“黔”货出山贡献一份力量。她积极参与了县里的统一培训,并自费购买了相关直播器材,前期先是直播和剪辑一些表演队的表演日常,以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为纽带,积累一定的粉丝量。后期再结合“吃播”+“卖货”的形式,在公众号和抖音上直播销售起了农户自家生产的土鸡蛋、香禾糯、稻花鱼、本地鸡鸭、野韭菜等土特产品。

潘凤兰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为扩大“直播带货”规模,她在乡村表演队中选出部分熟悉网络的年轻人,组建了一支直播团队。随着直播队伍的扩大,让更多的“黔”货走出大山,飞往各地,潘凤兰将群众们日常自产自销的土特产,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内容纠错
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