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人大“问稻” 为民聚力丨记县2025年人大代表视察活动
初秋的清晨,在岑石公路旁的龙田镇胡家村水稻制种基地里,金黄的稻穗随风起舞,奏响了一曲丰收的乐章。
“我们胡家村的水稻制种有40年的历史,今年主要种植的是荃优58、科优9085等4个品种。”在人大代表视察活动上,胡家村党支部书记陆芝兰自信的说:“全村发展水稻制种548亩,小小一粒种,致富了全村人。”
依托龙江河、猴溪河的丰富水资源和平坦的地势,胡家村按照“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将水稻制种产业在全村推广,实现年产值30余万元,带动1600余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来,岑巩县人大常委会按照新时代人大监督工作的职责使命和任务要求,坚持做到“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创新优化工作思路,聚焦水稻制种产业,积极开展人大代表视察活动,用人大“监督质量”提高乡村振兴“产业质量”。
“我们将科技融入水稻产业发展,在育苗移栽环节使用新型插秧机作业,与人工移栽相比,每亩可增产20%至30%。”在注溪镇周坪村水稻制种基地,贵州金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王恒阳为人大代表们介绍道:“在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方面,通过无人机作业,全程实现精准可视化。”
从1976年开始发展水稻制种,经过种业人的不懈努力,周坪村的水稻制种产业实现从“人工”到“智能”的跨越,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小小一粒种子,如何实现从农田到“商品”的华丽转身?
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给出了答案。
“我们的烘干棚、烘干机每天能烘干稻种840吨,改变了以往烘干全是靠天吃饭的困境。”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达介绍:“从烘干、筛选、称重、装袋,全过程机械化,保障了种子的高质量。”
一粒种子能长成富民产业,既靠市场的沃土,更离不开政策的阳光。岑巩县构建“一核一中心十园多基地”发展格局,将适宜制种的水田上图入库。同时,推行“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生产出来的“稻种”畅销国内外,岑巩也从最初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一跃成为贵州省内唯一的“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
“我们的水稻制种品种有80余个,但在区域种植中,品种的更换太过于频繁,在根据水田实际情况选育品种和技术指导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在视察座谈会上,人大代表邓杰掷地有声的提出了建议“应加大稻田因地制宜选种的力度,在种植关键阶段,适时开展精准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亩产效益。”
岑巩县人大常委会按照精简、务实、高效、提质的工作要求,创新人大代表视察活动方式,采取“实地察看+现场问答+座谈”的方式,切实做到察实情、听民意、聚民智、惠民生,为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目前田间管理的技术人员水平不高,品种选择过多时,种植技术的难度就会大幅度增加。”人大代表宋大维严肃的说“农业农村部门应帮助各个乡镇的品种选取,统筹用好省州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力量,组成服务团,包片下沉田间开展技术指导。”
视察活动中,县人大常委会注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水稻制种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持续发力,以人大视察监督的“小切口”助推水稻制种产业的大提升。
“代表们为全县的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及时梳理,查缺补漏。” 在视察座谈会上,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明镜坚定的回答“分阶段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提高耕、种、防、收、烘等环节的监管和服务水平,力促制种产业增值增效。”
为提升监督实效,岑巩县人大常委会创新机制,克服过去视察看了谈了而无下文的弊端,对视察活动中看到的优点亮点,不吝鼓励,对于发现的问题,不遮不掩。会后,将30余名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梳理汇总成视察意见,及时移交至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办理。通过人大监督,使各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精准靶向解决水稻制种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不断提升水稻制种产业的机械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助力“水稻制种大县”向“水稻制种强县”迈进。